文件通知: · 院长、党委副书记李春江率团赴俄罗斯参加第七届中俄博览会    07-14      · 【主题教育】学校召开2023届毕业生党员代表座谈会    06-02      · 牡丹江市委书记代守仑来我校调研    06-02      · 【聚焦工作落实】学校举办2023年春季学期校领导接待日活动    06-01      · 筑巢引凤谋发展 校地对接促就业——我校举办绥芬河市委书记进校园宣讲活动暨校园专场招聘会    03-25
 
 
 首页 
 领导重视 
 保障机制 
 文明动态 
 工作简报 
 相关政策 
 文明视野 
 主题活动 
 文明成果 
 媒体报道 
 标准项目 
 特色项目 
 
  标准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标准项目>>文明风尚传播>>正文
从五年历程看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精神不倒 梦想永存
2013-05-12 09:10 光明日报 

    5月12日,一个令中国疼痛刻骨的日子。虽然,那大地撕裂、家园破碎的黑色时刻,已过去五年。

  五年间,我们感受的不只哀伤,更有坚强。一双双曾在废墟上颤抖的手擦干泪水,重建家园;一股股爱的潮水从四方奔涌而来,汇流成海。

  重压催生精神,苦难锤炼品格。正是在突如其来的无情击打下,民族精神的燧石迸出火光,凝结成勇对一切挑战的强大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这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是我们追寻梦想、直面挫折的内在支撑。

  于是,2010年玉树地震,我们在相互扶助中坚强走过;正在经历的芦山之痛,我们奏响大爱无疆的恢弘交响。而未来,当如一位诗人所祈望的那样——一个被泪水浸泡过的中国,犹如被海浪浸渍过的峭壁坚崖;一个在灾难中凝聚力量的中国,将更加顽强地迈向世界舞台。

   (一)抗击灾难,凝铸伟大精神

  芦山县太平镇上空。几架直升机在S形峡谷中低空穿行,轰鸣声碰到峭壁反射回来,搅动了四周的浓雾、朔风。

  航拍震区受灾情况、运送伤员和受困群众、空投救援物资……在能见度极低、气流紊乱、飞行空间狭窄的不利条件下,成空航空兵某团直升机大队第一时间赶赴芦山,冒着生命危险打开空中通道,实施救援。

  “灾情就是命令。我们飞一次,老百姓生存的希望就大一分,再危险也要上!”大队长刘兵说,毫无畏惧。

  这是多么熟悉的一幕——五年前,这支英勇的“空中之鹰”便奋战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第一线,并获得了“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许多相似的场景一再上演,昭示着一种精神从迸发到高涨的接力——

  五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救援队伍心系汶川、千里驰援。“唐山十三义士”“农民救援队”“父子救援组”……一个个身影出现在废墟周围,奋力施救、连续作战,“我们都是汶川人”的口号叫响全国;

  今天,200多名民兵、志愿者在汶川集结,带上满满的救援物品,火速挺进芦山。道路长时间拥堵,他们便肩挑手提,徒步120多公里送入震中。“要对得起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把爱传下去。”

  五年前,160名救援战士含泪唱起“生日快乐”歌,埋在废墟中56个小时后获救的女孩贾正娇缓缓睁开了眼睛。这是她最难忘的20岁生日。歌声中,饱含着真善美的动人情怀;

  今天,一个女婴在援助芦山的野战手术车中呱呱落地,为避免她受凉生病,几位军医护士裹着大衣抱她入怀,用自己的体温整夜温暖着小生命。这样的“体温接力”,传递出爱和人性的光辉。

  五年前,张米亚等“大义教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今天,高玉华等“最美教师”镇定而迅速地疏散学生,直到所有孩子平安撤离,才离开教室,成了孩子眼中真正的“守护神”。

  五年前,“敬礼男孩”在担架上举起手臂,也举起了共和国少年的坚强与感恩,“可乐男孩”忍住伤痛提出要求,也发出了生命力的强韧呼唤;

  今天,头缠绷带的小女孩绽放纯真笑容,不哭不闹,还劝慰别人:“我不哭,我很坚强”,芦山路边的孩童们高举纸板,“感谢亲人”的字迹温暖了一颗颗沉重的心……

  苦难一次次袭向同胞,令每个中国人感同身受。在巨大变故面前,我们重温了对生命的尊重、对仁爱的理解,加深了对坚强的认同、对团结的渴望,并凝练成了植根传统、响应时代的伟大精神。

  而令所有百姓动容的,是一个国家对人民的深爱与敬重——它写在汶川地震后举国降半旗志哀的记忆里,写在芦山地震后“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的殷殷嘱托中,写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的领导人背影上。

  历史在演进,精神在传承。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百炼成钢,纵使灾难频仍,也无惧一切艰辛,敢于迎击一切挑战。

  (二)重建家园,弘扬伟大精神

  走进今天的汶川区域,仿佛置身于一幅赏心悦目的美好画卷——

  各色鲜花装点下,映秀小镇春意盎然,一个集羌绣、藏香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产业园初露雏形。

  安昌河畔,北川新城充满羌族风情,河水穿城流过,老人们在景观绿化带的长椅上晒着太阳。

  阿坝理县桃坪新寨,一幢幢羌族传统民居挺立在绿树丛中。十几位羌族妇女在坝子里跳着锅庄舞,欢快的歌声四下飘荡……

  “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今天,这些曾经被伤痛与泪水淹没的地方,已经被希望映亮。

  2012年2月24日,四川省灾后重建宣告完成。540多万户、1200多万城乡居民住房修复或重建;20万失地农民异地安置,170多万受灾群众实现就业。由于走“恢复与发展相融合”的新型道路,四川灾后重建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已全面超过灾前。

  又一个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之路历时10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害,6年仍有人无家可归。而中国,一场规模如此浩大、工程异常艰巨的重建,竟然只用了短短3年。

  秘诀何在?

  “是中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精神的强大感召力,中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力,在灾区巨变中凝聚了磅礴的正能量。”绵阳市委书记罗强感受深切。

  地震之后,中央做出了“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科学决策。从此,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各多了一位“手足兄弟”,中东部19个省市迅速组织力量,一项项援建工程火热启动。

  最结实的民居,最漂亮的校舍,最先进的医院……和一幢幢建筑同时屹立在灾区人民心中的,是一个个大爱无疆的援建故事。

  都江堰向峨小学,一所由上海援建的乡村小学,被孩子们称为“童话里的学校”。援建者们用心打造了这幢全国唯一的全木结构8级抗震建筑。因为无先例可循,他们再三修改方案、反复摸索试验、攻克一个个施工难题。装修时,还专门把楼梯转角打磨成防撞的弧形,安装防眩光护眼灯具,为宿舍装上精美的小鞋架。“都江堰就是上海的第20个区,这里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让家长们热泪盈眶。

  有人为援建累坏了身体,有人常年远离家乡冷落了父母妻儿,有人把婚期一推再推,也有人选择了留下。这些亲人般的援建者,成了受灾民众奋发作为的榜样力量。

  “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镌刻在都江堰柳街镇鹤鸣村牌匾上的这项荣誉,见证了村支书刘文祥震后的艰辛——刚完成土地确权不到十天,地震袭来,家园损毁。重建屋舍、生产自救、产权改革,三样要紧事都不能拖,他带着村民白天黑夜连轴转,并建立起“村民议事会”,让乡亲们过上了“城里的好日子”。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张贴在广元青川县枣树村村委会墙上的两幅标语,记录了地震后残疾村民石光武带头自救、重建新房的勇气。在他的感召下,其他村民也加入了自救行列,让枣树村及早恢复美丽。

  三年重建,重建了家园,也强化了一个政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化了一个民族携手同心、守望相助的情感,壮大了无数奋斗者坚忍不拔、战胜苦难的勇气。

  在尚未走出地震创伤的雅安,住在帐篷里的人们也开始为新生活做打算。

  水果店老板杨国武开了家帐篷超市,“不等不靠,攒些钱把房子修起来”;村民李晓平忙着收割油菜,“日子得照过,老领援助要不得”;居民杨能蓉弯腰在水田里插秧,“误了大春生产,就误了这一年”……

  重建家园,建设者们正向着目标执著前行。

  (三)追寻梦想,依靠伟大精神

  灾难终将过去,生活正在复苏。战胜了苦难、赢得了今天,那些曾被地震狠狠摔碎的梦想,又再度萌生;那些勇敢追梦的人,又走在了出发的路上。

  韩加育正一步步逼近梦想。2008年地震发生时,正读职高二年级的他徒手从废墟下救出了一对陌生母子,那种充实感使他立下誓言:做一个被需要的、有用的人。此后,发奋读书考入大学、苦读英语成功考级、历经多次求职挫折,终被心仪的公司录用。“如果没有地震的触动,我也许还在随波逐流”。

  五年前的地震夺去了刘岗均的爱子和一条右腿,却打不碎他的幸福与期待。2008年,他成为奥运火炬手,后将拍卖火炬所得的20万元全部捐给灾区。现在,他装上假肢重新站立,开了家小商店,还把种植业、手工作坊等项目介绍给社区残疾人朋友们自力更生。谈到梦想,他指了指商店的名字——“梦想起飞”。“就希望所有曾倒下的人,都像我一样重新站起来,飞起来!”

  “我想把鲜花山庄开成连锁店,带着其他姐妹一起致富。”40岁的“庄主”文燕满脸憧憬。2008年5月,回乡创业的她投入百万开办旅游山庄,即将开业时突遇地震,损失惨重。在政府扶持下,她全面整修,终于开业。“投资还没有收回。但我不怕。地震都挺过来了,还怕啥子哦!”

  个人有梦想,集体亦然。

  八一聚源高级中学,一座在震后废墟上重建的校园。作为成都军区对口援建项目,感恩文化深深浸入了每位师生心中。他们的确在用行动回报社会——2010年玉树地震后,为了让玉树民族中学学生在最好的环境中医治伤痛,刚迁入新校园不到一年的他们整体搬出,经两次搬家,最终在远离市镇的一所职业中学校址暂时安家。直到2012年底玉树学生离开,他们才回到朝思暮想的校园。“我希望孩子们学会爱,学会感恩,这比成功更重要。”校长胡勇坦言。

  汉旺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距震中汶川仅一山之隔。地震中,辖区上百人罹难,经济损失上百亿元。痛定思痛,东汽总结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不久之后,公司向震前签约的298名大学生发函,坦诚介绍企业受灾情况。学生们被“东汽精神”打动了:一个有此精神的企业,定能重新崛起。最终,他们全部投入了东汽的怀抱,有多人成长为骨干力量。

  一个个饱含家国情怀的梦想,交汇成富国强民的中国梦;一份份脚踏实地的努力,构筑起披荆斩棘的强大能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让我们携这份震不垮的精神伟力,不惧风浪,勇往直前!(记者 王斯敏 王国平 张玉玲 李晓东)

 

关闭窗口

牡丹江师范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