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学校在春秋讲坛为“乃寅写作班”学生于丹、苏河、贺晓、杜昌艳的长篇小说《马图腾》、《戈壁泪》、《开往明天的火车》、《寻梦伊甸园》举办出版新闻发布会。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彭明哲,当代著名作家、我校讲座教授、“乃寅写作班”指导教师韩乃寅、牡丹江市委宣传副部长郭铁平、牡丹江市作家协会主席程琳、牡丹江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英夫、人民东方出版传媒集团编辑王艳出席新闻发布会。我校校长张金学、校党委副书记梁中贤以及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质量监控与保障中心主要负责人;各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辅导员、文学院教师、学生参加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副校长杨春文主持。


新华社、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生活报、牡丹江电视台、牡丹江广播电台、东北网、大鹏新闻网、牡丹江市委新闻中心、牡丹江教育电视台、牡丹江日报、牡丹江晨报、牡丹江师范学院新闻中心等多家媒体记者出席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上,首先播放了本次四部长篇小说的作者、“乃寅写作班”学生于丹、苏河、贺晓、杜昌艳四名同学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成长经历短片。


之后,本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我校文学院院长潘晓彦教授讲话。潘教授从一名师者的角度,阐述了创办“乃寅写作班”的重大意义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乃寅写作班”的学生寄予了深情厚望,对“乃寅写作班”的明天寄予美好憧憬。


四部长篇小说的出版方、人民东方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彭明哲发表讲话。他代表人民东方出版传媒集团、文史出版社宣布我校“乃寅写作班”的四名同学新作正式出版。并对四位同学致以热烈的祝贺,相信这四名同学能够通过作品实现他们的文学梦。同时,他也以出版人的身份,向媒体及读者隆重推荐这四部长篇小说。

牡丹江市作家协会主席程琳代表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致贺词。向本次新闻发布会表示热烈祝贺。对韩乃寅教授在我省文学创作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以及培养年轻人从事文学创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她代表牡丹江市委宣传部部长闫岩以及市委宣传部对我校学生新书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并指出我校创办的“乃寅写作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并表示牡丹江市委宣传部会一直支持我校的发展。

当代著名作家、我校讲座教授、我校1982届毕业生、“乃寅写作班”指导教师韩乃寅发表重要讲话。他表示:看到于丹等四名同学今天的成果感到非常欣慰。他向大家阐述于丹、苏河、贺晓、杜昌艳四名同学的四部长篇小说,在他的指导下如何从最初的四个文学梦实现为今天出版发行的几个阶段,即为创作而读书、怎样介入写作、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明确创作意图、写出故事大纲、正式开始写作、辅导、修改、出版发行。韩乃寅还表示:这些学生们今后走向社会,他仍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他们的成长,愿意以一名校友的名义,带着对母校实难割舍的亲情培养学生们。

随后,于丹、苏河长篇小说的责任编辑、人民东方出版传媒集团编辑王艳向四名学生发放稿费。牡丹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英夫宣读于丹、苏河、贺晓,杜昌艳加入市作协的决定,并向四名同学颁发牡丹江市作家协会会员证书。

之后,“乃寅写作班”学生、长篇小说《马图腾》的作者于丹、长篇小说《开往明天的火车》作者贺晓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且充满感恩之情的讲话。向培养他们的学校、领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他们实现文学梦道路上给予重大帮助和扶持的韩乃寅老师、潘晓彦老师表示真诚的谢意!他们还介绍了各自在文学创作路上的成长历程以及“乃寅写作班”对他们文学创作发挥的重大作用。祝愿学校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乃寅写作班”能够越办越好!
最后,校长张金学做重要讲话。他向与会来宾介绍我校“乃寅写作班”的创办过程,并指出,“乃寅写作班”是我校学位教育与培养作家相联系的一项有益尝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一项改革,并且将作为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长期项目,致力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同时,通过系统性创意写作模式,致力于打造牡丹江大学生作家群。学校会继续大力支持“乃寅写作班”开展各项活动和各项工作,争取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写作人才。
目前,长篇小说《开往明天的火车》的作者贺晓、《马图腾》的作者于丹已分别就职于北京完美国际影视有限公司、黑龙江农垦交警支队。文学创作开启了他们人生道路新的征程,也为他们实现个人梦想开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此外,《戈壁泪》作者苏河现为我校文学院大三年级学生;《寻梦伊甸园》作者杜昌艳为我校文学院毕业生。
“乃寅写作班”以我校中文系(现文学院)七七级毕业生、牡丹江师范学院荣誉校友,当代著名作家韩乃寅命名,并由其亲自执教指导,成立于2012年9月24日。“乃寅写作班”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创意写作规律,结合创意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为学生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文案,等文化产业部门的就业提供写作技术支持。同时,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乃寅写作班”目前共有学生40人,由文学院具有写作兴趣和写作功底的学生历经近一年时间考核选拔组成。学校为其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安排富于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并以公开出版的作品代替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毕业考核依据之一,以期培养具有可持续写作能力的作家。